限制门诊输液怎样确保“限抗”不打折扣?
2016-08-08 22:27 | 来源: | 作者:

限制门诊输液怎样确保“限抗”不打折扣?

  新华网 卢俊宇

  截至目前,安徽、浙江、江苏、江西已明确出台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直至全面取消。还有不少省份、地市的医疗机构在逐步明确限制门诊输液的政策。

  减少输液对健康治疗非常有益。由于“以药养医”,大到三级医疗机构,小到农村的乡村医生,不合理的大量输液带给人们很大的健康问题,特别是抗生素的使用也很不规范。

  取消门诊输液并非简单的治疗方式的改变,关键是就医理念的转变。一般来说,输液是仅对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后给药方式”。而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这一给药方式已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就医模式,取消门诊输液,也是在逐步纠偏过去错误的就医理念。

  所以,减少输液,首先应让患者成为主力军。除了推行行政措施以外,还是要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让更多人了解小病不输液的常识,使患者懂得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自觉抵制滥用抗生素。

  有地方推出不输液清单,这也是个不错的办法。安徽省公布了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囊括了内科、外科、妇科和儿科四大门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不输液清单”出台后,医院的门急诊输液率下降明显,“小病不输液”的观点也在逐渐普及。

  “控制门诊输液是毫无疑问的,国内门诊输液确实过量了,但是完全叫停有点不可思议。”多名医生都表示并不赞同“一刀切”的做法,每个病人的病情不同,实际治疗需要也不同,全部叫停的做法并不合理。还是建议能吃药尽量吃药,但是如果病情需要还是要输液。

  要求各级医院取消门诊输液,从结构上砍掉一块输液的阵地,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应看到,在医患关系紧张状态下,少数医生即使想减少输液,也有可能会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在患者的压力和单位创收的背景下,有的医生难免会采取折中的办法,要么违禁输液,要么指点患者去社区卫生室输液,甚至还可能鼓动患者住院,已达息事宁人的效果。若真如此,取消门诊输液所起到的“限抗”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久而久之,甚至会让种种限抗措施流于形式。

  因此,如果要叫停门诊输液,专家认为需要达到一定的条件,比如有充足的病房等。另一方面,那些常见、效果好的口服药物、肌肉注射针剂,应进入药品采购目录,并保证临床供应,供医生与患者合理选择。

  当然,最根本的是,医改政策要加大对医院的投入力度,减少其对过度医疗的依赖,遏制医生的逐利冲动,打开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缺口。还要改革医院内部的分配制度,引导医生从过度医疗牟利向凭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获取报酬方面转变,回归根据病情确定治疗方案的医疗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