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媒走转改】桐柏山区"红军花"播四方 村民玩电商不误哄娃
2016-10-02 08:01 | 来源: | 作者:

  央广网河南分网消息(本网特别报道组)9月29日,"长征路上奔小康"采访团奔赴"红军花"的故乡河南桐柏,在淮海源头郁郁葱葱桐柏山深处觅迹红军长征时"声东击西"传奇战略的奇迹,感受革命老区红二十五军昔日的生存极限和今夕变迁。

  九月的桐柏山令人心旷神怡,"红军花"分外耀眼。1934年11月19日,红二十五军战略西进在此演绎了一段长征传奇故事,"红军花"生根发芽远播四方,刘少奇、李先念、王震等300多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一万余名党员群众壮烈牺牲,留下革命旧址120余处,可谓是“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

  老区人民掀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摆脱穷苦奔小康的"富裕"梦。

  家门口脱贫 孩子不想妈

  在桐柏革命老区采访中,记者在深切感受解放前旧军阀的残暴、百姓的潦倒,也看到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渴望和坚定信念。

  "我们都是附近村的,送完娃上学没事来挣两个补贴家用。"桐柏县淮源镇淮源村村民文大姐边忙着干活边招呼记者。

  文大姐家孩子今年12岁,中午在在学校吃住,早晨送到学校晚上才接回家,丈夫在周边打零工顾不上学生。今年春节当地政府把淮源国生艾制品公司引进后,她就被安置在厂里就业。“手把快的,每天每人可以挣80块钱左右,稍微慢点的一般的每天挣50块钱没问题。”文大家表示。

  据淮源镇李东阳镇长介绍,该厂主要是以当地艾叶为原料生产艾精、艾粉、艾条等中草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就近优先安置脱贫就业130人,是桐柏县47个精准扶贫其中的一个就业基地。

  李镇长表示,当地在精准扶贫项目的选择上是下足功夫的,有劳动密集、可持续发展、利就业三大特点。这样不仅解决了在家门口精准脱贫问题,也充分带动了地方资源的有效转化。“过去,这的艾叶几毛钱一斤,现在已涨到3块多一斤,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村民又多了一条收入的路子。”李东阳称。

  “干活能哄娃,打工能种地”,桐柏县城郊乡北杨村宏达服饰公司的这条宣传口号深深吸引了采访团。

  据介绍,这家工厂也是作为精准扶贫项目入驻的。虽然刚投产2个多月,工人们正在为北京一家企业赶制5万套马甲。

  “这些机器都是电动化的,大家也是刚入场,还在熟练适应中。”村民汪敏大姐告诉记者。

  据了解,目前该厂已接纳50多人就业,企业为长期在此发展,学习期间每月每人发基本工作1500-2000元。“工人技术熟练以后,每人每月收入三四千元是很轻松的事。如果订单跟不上,我们会继续给工人发基本工作,解决大家的基本生活问题。”企业负责人谷定滔

  表示。

  不出家门奔小康生活,既解决了留守儿童、妇女 、老弱病残的难题,又把精准扶贫落到实处,桐柏县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变的呢?

  扶贫“桐柏模式” 一个人也不能少

  桐柏县除被称“革命老区”、苏区,还是“国家贫困县”。全县47万人口,其中贫困人口14039户、42652人。

  致贫家庭的根源在哪?短板在哪?有多少情况?精准脱贫的破题的出路在何方?2019年能顺利实现全面脱贫目标吗?问题的关键在“精准”。

  据悉,桐柏县党委、政府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新战役是绞尽脑汁。把选准贫困对象、贫困根源、精准措施的实施摆在突出位置。数据显示,至今年7月份,全县确定64个贫困村,贫困人口14039户42652人。其中,因缺资金的占33.7%,缺技术的占19.9%,缺劳力的占3.6%,病因残因灾致贫占29%,因学致贫占10.5%,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占3.3%。

  当地党委政府拿到一手“试卷”后,经过充分论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决定把就业基地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在全县15个乡镇同时建设精准扶贫就业基地47个,已有40个基地启动使用。

  “这所有的就业基地由政府统一出资建设,产权归乡镇政府所有,受益权归村集体,基地主要用于贫困户脱贫,强制规定每个基地贫困人口的用工比例不能低于40%。”采访中,淮源镇镇长李东阳如是介绍。

  据悉,当地政府为科学实现精准脱贫目标,确立制定了扶贫“途径精准、招商精准、基地精准、责任精准和问责精准的”铁律。同时,实施“光伏、搬迁、电商、特色农业、金融、培训和基础设施”扶贫。一场“千名干部包千户,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战役”战正酣畅淋漓有序推进。

  “精准扶贫喜洋洋,哄孩不误玩电商!”在今达电子商务园区的正学习培训的村民如是诠释电商扶贫功效。

  据悉,当地电子商务企业已达300多家,粮油、茶叶、土鸡蛋、板栗、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已实现网络销售。互联网 电商精准扶贫也在悄然发生变化,300多名贫困对象、留守妇女和残疾人员接受培训后,成为乡村站点、个体网店的枪手人才。

  “要实现精准扶贫,一个贫困家庭也不能少,就要有红军长征时敢于突破、敢于创新精神。”当地基层干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