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重庆妈妈戈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后,决定举家搬迁到云南大理。在她的记事本中,记录着十几个大理“在家上学”的互助机构,她的儿子火娃将在其中一个机构开始全新的学习生活。
母亲戈娅。(受访者供图)
儿子火娃
这个爱笑的小男孩是妈妈的心病
昨天,戈娅很忙,中午小憩了一会儿,精神才稍微好一些。几天前,戈娅买了5月30日全家去大理的机票;5月18日下午,她向公司提出了离职申请,在离开前,有很多事需要处理。
戈娅做出这个决定,是为了给7岁半的儿子火娃寻找一个更好的未来。火娃是一个长着大眼睛,特别爱笑的男孩,但在他两岁半的时候,不幸被查出“自闭症谱系障碍”。
“他对家人的依恋特别深,特别爱我,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但‘不一样’的地方也表现得很明显,比如语言发育落后、人际交往障碍,还有学习障碍——他只对学习手工和音乐感兴趣,一旦开始认字、学数学,他就会大叫好想睡觉。”戈娅说,火娃的幼儿园生活很顺利,在戈娅的手机相册里,小家伙参与幼儿园活动时充满了幸福感。戈娅觉得,这还得感谢火娃的那些同学和同学的家长,“家长们从来没介意过自己的孩子和一个特殊的孩子一起学习、生活,他们有着极好的修养,都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帮扶弱者,所以,同学们总是带着火娃一起玩。”
但火娃上完幼儿园后,戈娅发现,真正的考验才开始。
想去云南大理寻求“在家上学”
上完幼儿园后,戈娅曾带着火娃去过本地某高校特殊教育学院开办的儿童学校,哪知老师看了火娃之后说:“如果把这娃娃放在这里,他的情况可能变得更糟,你最好还是让他去读普通小学。”但考虑到儿子的情况非常特殊,戈娅没有送他读普通小学,而是送到了一家康复机构。在康复机构呆了半年,戈娅渐渐发现有些不对劲,“虽然娃儿在一些方面取得了进步,但在人际交往等方面却出现退步。”戈娅仔细想了想,在康复机构,很多时候都是一对一地进行康复训练,对于火娃来说,缺乏了一个社交环境和与人交流的氛围。
之后,戈娅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离职,带着家人一起去寻找一个更适合火娃的地方。戈娅在网上找了很多地方,最终把目的地确定在了云南大理,因为火娃不喜欢大城市,他更喜欢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撒野。但事实上,促使戈娅作出去大理的最重要的原因是:2010年,大理的新式教育“崛起”,兴建了一系列小学堂,并受到一些家长的青睐;2011年,首届“在家上学”研讨会在大理苍山学堂举行。
“我想去试试另一种可能,我希望苍山洱海能抚慰火娃的心灵。我更期盼与那边的各种新型教育机构对接,能让火娃被另一群可爱的孩子、开明的家长和老师所接纳。”戈娅说。
对“更自由的教育”充满了期待
戈娅拜托大理的朋友她筛选和推荐了十几家相关教育机构的名单,她还专门去研究了这些机构的课程:自然科学、国画、搏击、社会时事、英文、农耕、书法、中医、功夫、茶艺、木工、历史等。她觉得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火娃适合这种更舒服、自由的受教育方式,而不是埋首于并不适合他的无穷无尽的作业和考试中。”
戈娅自己也做了一些分析,在大理,“在家上学”的教育模式基本分为三种类型:
1.在家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其实散布于全国各地,相对来说,孩子会更缺少玩伴,家长一般要通过参加各种活动让孩子与外界交流;
2.互助教育模式,由几个家庭组成,鉴于目前中国多数家庭仍是独生子女,为了更有利于孩子的社会化,一些家长倾向于采用这种模式;
3.“微型学校”模式,也就是部分父母在教育自己孩子的同时接收其他孩子。
戈娅更喜欢第二种模式,对火娃来说,他需要与更多的同龄人一起学习、生活,融入社会。
5月30日,火娃的外公、外婆将与戈娅和火娃同行,对于女儿的这个决定,戈娅的妈妈表示支持,她也迫切希望为外孙的成长找到一个突破口。戈娅说,虽然未来不可预知,但她充满期待。本报首席记者林祺
新闻链接
什么叫“在家上学”?
“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是美国19世纪末出现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特指家长放弃工作,专职在家教育儿女。“在家上学”于20世纪5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当时美国一些经济实力较强、文化素质较高的中产阶级家庭,出于对“程序化”、“机械化”的学校教育不放心,同时出于宗教、安全等方面的考虑,不愿将孩子送入社会学校学习,而是自己带领孩子学习,侧重于关注孩子的个性、天赋和兴趣点,并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和学习重点。事实上,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家上学”在美国的大多数州并不合法,后经过多方努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各州陆续确认了“在家上学”的合法地位,并出台相应的支撑体系。1993年秋,“在家上学”在美国50个州实现了合法化。近几年来,中国部分地区也出现了“在家上学”的情况,涵盖幼儿园至高中的各个阶段。 (本报首席记者林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