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住在护理院的老人,发现子女来探望的次数突然多了起来,当知道这里有“奖孝金”的作用时,你会作何感想?
这不是虚拟语气——现实中真有这样的事。
据扬子晚报报道,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
这一“奖孝金”果然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老人被看望的次数暴涨。有的子女以前一个星期来一次,现在变为两三天来一次;以前两三天来一次,现在几乎天天过来探视。
这家护理院病房的设施条件相当不错,有专业的护理人员和医生护士,对老人的照顾或许比家里更好。但护理院的领导说,子女看望老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慰藉,是护理院工作人员所不能给予的,所以想到用这个方法来激励子女多来看望老人。
用“奖孝金”来吸引子女看望,护理院的人可谓用心良苦。但不知道当老人发现子女“孝心”爆发的原因时,心里会不会五味杂陈?对子女的“孝心”感受会不会大打折扣?
只要大脑清楚,相信大部分老人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钱是个好东西,它能成为许多行为的引擎,但金钱也有弱动力时刻——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金钱的驱动力有时就会接近“死火”。尤其是母亲,为了子女,她们牺牲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惜,更不用说金钱了。
在法律上,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责任。当子女长大、父母老迈时,这一抚养责任就要反转过来了。
其实在生理上,老年人在身体与智力上也向幼儿反转:他们体弱多病、害怕寂寞、更需要抚慰、爱耍小孩脾气……所以歌德说:“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
许多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养老院远离子女、远离亲情。
2015年,北大教授钱理群准备住进养老院的消息引发社会热议。76岁的钱理群还在著书立说,说明身体与头脑都还不太老化。在这个时候他选择进许多老人不愿进的养老院,大概就是人们热议的动因。
对此,钱理群解释说,他认为自己适合养老院生活,住进养老社区后,大量时间可用来写作,不用再操心做饭等日常琐事。
所以,钱理群“提早”进养老院不具代表性。更多的老人,更愿意享受家里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实在没有办法要进养老院,他们也渴望子孙的看望——年纪越大,身体越差,这种渴望就越强烈。
可是一些子女想见父母的欲望却往往相反——父母年纪越大,身体越差,子女越不想见他们。
老人希望子女多来看望的心情,子女们也心知肚明:吴先生的儿子收到护理院将实施“奖孝金”制度的通知后,心绪一时难以平静,想起父亲小时候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总觉得对不起父亲。但后面的这句话更让人的“心绪一时难以平静”——自从“奖孝金”制度实施后,他坚持每两天去看望一次父亲。
“奖孝金”让我们从“孝心”里闻出一股钞票的味道。而这种味道,将弥漫到世人的价值观里。在金钱话语权日渐强大的当下,这种钱情勾兑的方式,将对人们的思想实现深度和重度熏染……
因此,为了老人们感受更多的亲情,护理院和媒体宁可牺牲老人的知情权,还是不要告诉他们这一“奖孝金”机制吧。
何龙